行话短说 | 中科大脑CEO李浩浩对话旷视总裁付英波,共探智慧城市“脑”回路
本期「行话短说」邀请到中科大脑 CEO 李浩浩与旷视合伙人兼总裁付英波,围绕海淀城市大脑的发展情况与规划,就智慧城市的当下与未来展开对话。
城市大脑“处方”治愈大城市病
城市规模越来越大,交通拥堵、公共服务能力不足、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越发突出。对抗发展无序,城市管理手段增多,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智能控制,但各控制系统之间可能互相制约甚至互相矛盾,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。这意味着城市需要更加高层次的、统一的、能够支撑并且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。
为此,各地开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,“城市大脑”概念也在 2015 年提出后走向现实,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数。那么,要如何建设对人有感知、对社会有用的城市大脑?
海淀城市大脑蓝图“变现”进行时
全国各地探索前行,海淀城市大脑作为海淀区立足首都“四个中心”、“两区三平台”战略定位,贯彻海淀“两新两高”战略部署的重要抓手和龙头工程,是其中的佼佼者。
2018 年以来,海淀城市大脑以“需求牵引,业务驱动”为导向,聚焦城市治理领域,在 2019 年初完成了顶层设计,构建了“1+1+2+N”的整体构架;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,初步在体制机制的建立、基础技术和共性服务平台体系的构建,以及公共安全、城市交通、城市管理、生态环保、智慧能源等五个领域、 55 个智能业务应用场景的落地等方面,取得了探索性成果。
进入新的发展阶段,结合北京市“十四五”智慧城市规划,海淀城市大脑建设的蓝图,下一步又将落笔何处?
“千城千面”的城市大脑
初步建成的海淀城市大脑,对全区的城市软环境、硬环境、产业大有裨益,促进着治理水平的提升与民生生活的改善。比如在软环境方面,海淀城市大脑的应用让文化服务用户满意度从 85% 上升到 95%;硬环境方面,垃圾分类同比减少 16977.56 吨,无准运证渣土车占比从 26% 减少至 10%。
亮眼的数字证明了海淀城市大脑建设思路的可行可用,但对于其他城市而言,在建设城市大脑时,是否可以挖掘、借鉴、甚至复制这样一个经验证的成功案例?还是说一千个城市就有一千个城市大脑?
感知城市脉动,城市大脑要有“个性”
针对城市需求,城市大脑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与决策,意在改善城市当前最为紧迫的发展问题。因此,只有足够清晰、敏锐、及时地感知到城市空间信息,城市大脑才能更好地发挥效用。
人工智能技术为感知和获取城市信息提供了有力支持。在旷视基于 AIoT 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考——“城市空间即服务”中,对空间的“感知”便是其中一项服务。具体来看,旷视是如何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实现更好的感知,助力建设城市大脑的?下一步又有怎样的规划?
“搭乐高堆积木”,城市大脑复刻加速
在人工智能、云计算、物联网等多种新兴技术的融合中,越来越多的城市拥有“大脑”,整体智慧化程度不断加深,城市治理能力显著提升,城市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。在城市大脑的实现过程中,这些技术是如何组合赋能的?建设者们又该如何在城市个性化需求之外挖掘共性,以供其他城市参考?